千年虬枝承古韵 新儒商道启新声 ——市新儒商会助力三泉镇新和村长庆组古槐节焕发时代光彩
发布日期:2025-03-12 09:39 来源: 新绛县三泉镇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 打印本页
2025年3月4日农历乙巳年二月初五,当第一缕晨光抚过新绛县三泉镇长庆村600年古槐的虬劲枝桠,第27届古槐文化节在氤氲茶香与喧天锣鼓中拉开帷幕。这座距新绛县城五公里的文明示范村,正以数百年古槐为轴心,徐徐展开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画卷。
新和村是新绛县的模范村,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是“省级文明卫生示范村”,连续数年被评为运城市文明示范村,党群、干群关系如鱼水般和谐。新和村,是新绛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村,各项工作都在全县名列前茅。
为扎实推动“一城两区三门户”建设,今年新和村长庆组的古槐文化节活动比以往都规模大、活动多、内容新。临近长庆组村口,首先很远就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石牌楼。随后,在长庆一号公路主干道上,绵延两公里的主街道人声鼎沸,有售卖农副产品的、有卖衣服鞋袜的、有卖各种零食小吃的,还有卖南方水果的,各种现做的小吃更是应有尽有,就连文体用品都出现在集市上叫卖,真是热闹红火。
古槐树立于村主干道上,系立村之槐,是新和村长庆组重要的历史标志物。据悉,该古槐树栽种于明朝永乐年间,树龄约600余年,树高12米、树冠11米、胸径4米,灰褐色斑驳的树皮,显示出岁月的沧桑。每年春节,村民们都会为槐树挂上红色灯笼,在二月初五这天祈求古槐树保佑全村儿女顺遂安康。随着多年的习俗,这一天已逐渐形成方圆数十里著名的集会,主街道路段格外喧嚣,摊贩紧邻,行人熙攘。在这相邻的三天中,村里的戏台上还会有蒲剧和文艺演出,现场除了有本村村民外,还有更多的外乡人来参与其中。特别是许多从长庆村走出去的优秀人才也大多赶回到家乡,慷慨解囊、大力支持,共谈故土情深,共话同根乡情,活动现场人潮涌动,欢声笑语中洋溢着浓浓的乡情。
古槐节不仅是新绛县域的重要文化符号,更成为晋南区域民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巳时三刻,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、运城市新儒商会名誉会长王殿民,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、运城市关工委副主任卫明泽,新绛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王会民,新绛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程勤学,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俊霞,三泉镇党委书记杨喆等先后来到了古槐节,在该村党支部书记梁怀明的陪同下,穿过熙熙攘攘的集市,探访了600多年的古槐树,观看了群众喜爱的文化节目,参观了村委会村史长廊。王殿民会长对丰富多彩的“古槐节”文化活动给予高度评价,对长庆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,称赞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用好古槐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。
运城市新儒商会执行会长淮兴隆携十名企业家代表、茶艺师、古筝老师等朝霞雅集团队走进新和村的长庆,深度参与古槐节系列活动,考察了村子的地理外貌、魁星阁与关帝庙等,走访了古槐文化历史,通过图文史料和村民口述,进一步了解古槐与村庄兴衰相依的历史。最后,大家还参观了村办企业——制茶厂和带茶叶的纸杯厂。淮兴隆会长表示:“古槐节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盛宴,更是乡土文化的生态传承。商会可以与村子合作,开发文化研学路线,让古树文化、茶文化‘活起来’‘走出去’,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。”“未来古槐节可以升级为区域性文旅产业IP,可以扶持乡村传统手工艺作坊,搭建电商销售平台。儒商精神贵在以义致利,义利共生,今后我们期待新和村以独特文化为纽带,激活乡村经济振兴,实现企业与地方发展的双向奔赴。”
千年古槐静默伫立,虬曲枝干上新绿萌发。新和村古槐节的热闹景象,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。新儒商会的深度参与,不仅为古槐节注入了新活力,让更多的企业家们看到了一条“文化赋能+产业联动”的乡村发展路径。新和村的这棵千年古槐,正见证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——传统民俗与现代商业的碰撞,将催生更具生命力的乡村振兴未来。
当文化传承融合商业智慧,当乡愁记忆嫁接现代产业,新和村振兴之路正如那穿越时空的槐香——历久弥新,绵延不绝,这场跨越六百年的文明对话,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春天叙事诗。